不做不死2016《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

      世界末日一直都是創作者熱愛的題材,描寫末日後生態的作品也是不勝枚舉。一開始我也以為這本《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就跟其他的末日小說一樣,內容不外乎就是當危機來臨時人類的混亂及失控,還有災難平息後,剩餘的人類如何求生又或者是如何建立新社會組織等等的老梗。值得慶幸的是,這本書讓我當初的猜想全數落空。就如廣告文案上引用馬汀爺所說的:今年讀過的其他小說都相形失色,寫得太美了……我會記得這個故事很久很久。(天啊,終於看到內容相符的名人推薦心得了!

   以暴風雪夜裡的一場舞台劇為開端,飾演李爾王的演員在台上猝死。劇場外,兇猛的流感正急速蔓延。死亡就像一陣狂風,在人類還來不及反應時,便倉促的帶走多數的生命與文明科技。20年後,病毒風暴暫時平息。失去遠距通訊手段又恐懼走向未知之境的殘存人類,在各地落腳處形成了小小的聚落。在以生存為主要目的的世界,有一群人組成了行者交響樂團,不停地遊走於各聚落之間,藉由演出莎翁劇碼及古典音樂,讓過往的美好能繼續流傳。交響樂團重回某個小鎮時,發現小鎮已被邪教統治,許多居民無故消失。感受到瀰漫於此地的不詳氣氛,演出結束後,交響樂團便匆忙離開。在趕路到下個目的地的途中,團員接連失蹤。樂團成了邪教徒攻擊的目標,除了要調查團員失蹤真相外,又必須盡速到達安全地帶,這趟旅程將會比過往的巡迴充滿更多風險。

   《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主要可分為病毒襲擊之前及之後的世界。每個章節不斷的在兩個世界間跳躍,看似毫無關聯的人物發展,卻奇妙地在末日後有所交集。可以說是過度刻意安排的巧合,但有時候現實就是如同小說劇情般巧妙,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不像想像中的遙遠。此外,比起其他同類型小說,這本《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顯得詩意許多。理應佔有龐大份量的死亡與混亂,在本書中卻被作者刻意的淡化。這也是另一個高明的作法,不是直接的描寫出病毒所帶來的死亡,還有秩序崩壞後自相殘殺的醜惡,反倒以一些象徵及暗示,稍微透漏了那段混亂時代的樣貌。但這種留白的手法,反而讓讀者的想像力得以發揮。不需要血腥與殘酷,但卻能夠感受到死亡的陰影無所不在。而整部小說的內容也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陰謀或是英雄主義,不用期待會有什麼主角不死威能或是發現疫苗拯救世界的狗血安排。這本書就只是描寫出在黑暗時代過後,藉由獨特的末日準則得以倖存的生存者日常。失去了習以為常的科技輔助,世界變得小的讓人害怕。再怎麼熟悉的朋友,一旦離開自己視野後,生死無從得知。而生命如此脆弱,不需要當年的恐怖病毒,稍微一個小傷口都可能造成生命的消逝。當然目前有許多地區的生活也是跟書中描寫的末日世界一般,缺乏科技與醫療。但多數生活在被現代科技包圍的人們,對於這樣像是回到百年前的原始生活,應該都會感到無法適應吧。

   值得一寫的是本書具有一種獨特的美感。死亡之風吹過之處,只留下人類活動的殘骸。佈滿鐵鏽的汽車、被植物給佔據的民宅、廢棄的學校、破敗的城鎮。就跟目前所流行的廢墟攝影一般,這些舊時代的遺留物,可以讓人感受到曾經有人在此生活的記錄,但又散發著死亡與衰退的氣息。詭譎又哀傷,這就是末日的風景。而本書原文標題為《第十一號太空站》,出自於書中角色所描繪的圖像小說。這本書中書的劇情,暗示了病毒肆虐後,殘存人類的樣貌。太空站及水下世界,作者又描繪出了另一個超現實般的存在。但不只是視覺上的美,在本書終局,這本圖像小說中的畫面與現實產生連結,又為這段末日生存史做了一個唯美的收尾。

   整體來說,這本《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 挺值得一看。不像《羊毛記》那樣充滿陰謀,也不是《陰屍路》那樣的充滿殺戮。只有一群努力在蠻荒中求生存的人類,看他們如何在百廢待舉中建立起自己的小社會,在蠻荒中求生外更沒有忘了文化傳承。如果厭倦了一般的末日作品,不妨試試這本帶點浪漫的文青式末日生活指南。


    題外話:作者艾蜜莉.孟德爾是正姊!但眼睛有點脫窗。台灣的書封做的蠻漂亮的,有雙面設計。只是書衣拆掉之後,我都搞不清楚這本書的上下,有點困擾。另外當我在閱讀本書的時候,正好碰上UBI大作《全境封鎖》開賣,一時間好像被末日給包圍似的,這種巧合還挺趣味的。也好想玩《全境封鎖》啊~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浴血黑幫第二季總回顧(Peaky blinders S02 review)

浴血黑幫第四季總回顧(Peaky blinders S04 review)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碳變(Altered Carb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