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16的文章

不做不死2016《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

圖片
      世界末日一直都是創作者熱愛的題材,描寫末日後生態的作品也是不勝枚舉。一開始我也以為這本《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就跟其他的末日小說一樣,內容不外乎就是當危機來臨時人類的混亂及失控,還有災難平息後,剩餘的人類如何求生又或者是如何建立新社會組織等等的老梗。值得慶幸的是,這本書讓我當初的猜想全數落空。就如廣告文案上引用馬汀爺所說的:今年讀過的其他小說都相形失色,寫得太美了……我會記得這個故事很久很久。(天啊,終於看到內容相符的名人推薦心得了!    以暴風雪夜裡的一場舞台劇為開端,飾演李爾王的演員在台上猝死。劇場外,兇猛的流感正急速蔓延。死亡就像一陣狂風,在人類還來不及反應時,便倉促的帶走多數的生命與文明科技。20年後,病毒風暴暫時平息。失去遠距通訊手段又恐懼走向未知之境的殘存人類,在各地落腳處形成了小小的聚落。在以生存為主要目的的世界,有一群人組成了行者交響樂團,不停地遊走於各聚落之間,藉由演出莎翁劇碼及古典音樂,讓過往的美好能繼續流傳。交響樂團重回某個小鎮時,發現小鎮已被邪教統治,許多居民無故消失。感受到瀰漫於此地的不詳氣氛,演出結束後,交響樂團便匆忙離開。在趕路到下個目的地的途中,團員接連失蹤。樂團成了邪教徒攻擊的目標,除了要調查團員失蹤真相外,又必須盡速到達安全地帶,這趟旅程將會比過往的巡迴充滿更多風險。    《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主要可分為病毒襲擊之前及之後的世界。每個章節不斷的在兩個世界間跳躍,看似毫無關聯的人物發展,卻奇妙地在末日後有所交集。可以說是過度刻意安排的巧合,但有時候現實就是如同小說劇情般巧妙,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不像想像中的遙遠。此外,比起其他同類型小說,這本《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顯得詩意許多。理應佔有龐大份量的死亡與混亂,在本書中卻被作者刻意的淡化。這也是另一個高明的作法,不是直接的描寫出病毒所帶來的死亡,還有秩序崩壞後自相殘殺的醜惡,反倒以一些象徵及暗示,稍微透漏了那段混亂時代的樣貌。但這種留白的手法,反而讓讀者的想像力得以發揮。不需要血腥與殘酷,但卻能夠感受到死亡的陰影無所不在。而整部小說的內容也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陰謀或是英雄主義,不用期待會有什麼主角不死威能或是發現疫苗拯救世界的狗血安排。這本書就只是描寫出在黑暗時代過後,藉由獨特的末日準則得以倖存的生存者日常。失去了習以為常的科技輔助,世界變得小的讓人害怕。

不做不死2016《拉普拉斯的魔女》

圖片
     被精美的封面給吸引而買的《拉普拉斯的魔女》,真的是除了封面以外好像沒啥特別值得一寫的部分。(史上最短做死心得      關於東野圭吾,我雖然不是讀遍他所有著作的狂熱粉。但從成名作到後來的暢銷作,該讀的也都讀過。早期風格偏向本格,而且總會在後段埋藏讓人驚奇的逆轉,我個人是最喜歡這時候的作品。之後轉向社會派,內容開始著重於探討人性,影像化後大為轟動的《白夜行》就是箇中代表。而在伽利略系列之後,東野圭吾開始把科學因素放進自己的小說。跟森博嗣不同,東野的理科推理比較日常化,除了容易上手外,在每個案件裡都會用到與物理化學反應相關的手法,就好像是用懸疑案件包裝的理科教室。這種"原來是這樣啊!真是長知識了!"的滿足感,也成了伽利略系列的額外賣點之一。雖然科學知識很有趣,但推理成分所佔的比重卻越來越少,已經失去當年那種帶給人驚奇的能力,現在的作品多半是適合用來改編成日劇或是電影的平庸之作。      很可惜的,這本《拉普拉斯的魔女》似乎無法成為作者所宣言的摧毀過去作品,跳脫故有巢臼的頂級大作。雖然以奇蹟或是魔法包裝,但骨子裡還是能以科學原理解釋的手法,不免讓人看到伽利略系列的影子。而書中兩位因為腦部手術獲得預知未來能力的拉普拉斯的惡魔及魔女,在作品中被形容的是可以預測未來一般神奇。姑且不論這近乎科幻小說的設定,讓這本小說陷入一種尷尬定位(推理小說?科幻小說?) 但就算有如此奇蹟般的外掛能力,主角羽原圓華這位拉普拉斯的魔女還是花了好大一番力氣才追捕到案件的真凶,讓人不免有前後矛盾的違和感。另外刻意描述惡魔與魔女兩位青少年間的純純曖昧情愫,真的是非常懂改編作品的喜好。書中另一個重點是「父性缺乏症」,說實在的這個主題應該要是讓人讀來感到驚訝又痛心,會產生"真不敢相信會有這樣的人!"但東野對於那角色原本就描寫的就像是一個大怪胎,我根本不其他會是多好的父親,因此就算揭曉他是缺乏父性的冷血變態者,也沒啥意外,反倒有點中二的感覺咧。反倒是進行腦部手術的羽原教授還比較有可看性,身為科學家的自己想看看科學的極限,因而將女兒當作實驗體。雖然女兒本身也有接受改造的意願,但將科學凌駕於親情之上,也算是某種的父性缺乏吧?除此之外,本書安排了許多角色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案件,試圖想製造出格局宏大的陰謀感,但又是一個失敗的嘗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