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緝:大學炸彈客(Manhunt:Unabomber)
是說年紀大了,對於影集的耐受度越來越低,節奏不夠快或是劇情不夠吸引人馬上就被我跳過。當初因為保羅哥演出大學炸彈客而開始關注這部「Manhunt:Unabomber」(網路譯名:炸彈緝兇、追緝:炸彈客),想不到製作之精良,完全海放市面上一大票犯罪調查影集啊! 影集的主題就如劇名所示,就是轟動美國的大學炸彈客案件。在1978到1995年之間,長達近20年的時間,身份成謎的兇手利用美國郵政系統寄出了總計16枚的炸彈,由於攻擊對象鎖定於大學及航空公司,因此嫌犯被取了「大學炸彈客The Unabomber」這個綽號。(Un來自University,A來自 Airline)。 影集以查出大學炸彈客身份的FBI探員Fitz Fitzgerald的角度切入,基層員警出身的Fitz,因為個性過於固執,被長官派到現場進行取締街頭塗鴉的雜差事。但Fitz仍利用私人時間努力準備考試,最終也成為FBI的新進探員。初出茅廬的Fitz,第一個接觸到案件的就是來自神秘嫌犯的信件。看似平凡無奇的信件,Fitz卻讀出了其中的含意,也因為這種對語言的高度敏感才能,他被選進了Unabomber的調查小組。 剛從FBI訓練學校畢業就被選進如此大案子的Fitz,自然是希望一展長才。但以專案組長Ackerman與現場探員Cole為首的成員們對於所謂的「鑑識語言學」、「心理側寫」不屑一顧。對他們來說要是「看得到的」、「摸得到的」實體證物才是所謂的「証據」。而Fitz那套推論,不過是個人的幻想罷了,十個人有十種答案,但從未命中過。他們答應讓Fitz加入團隊,只是希望這個菜鳥可以依照主管的要求寫出「正確」的犯人背景。 受到現實的打擊Fitz難免失落,原本也打算求去。但在此時大學炸彈客寄來了最新的一份手稿《論工業社會及其未來》,他以在各大報上完整刊出論文的條件,保證自己將停止犯案。在各方意見,還有Fitz的側寫輔助下,FBI最終決定刊出論文全文。而這篇論文也成了Fitz最好的研究素材,他仔細推敲論文中的用字遣詞,逐漸描繪出犯人可能的相貌:智商過於常人、受過高等教育、有多個博士頭銜。這樣的推論與FBI主流的推測大相徑庭,當然也不受到Ackerman的重視。Fitz依然固執的利用各種資源進行調查,最後總算從大衛·卡辛斯基,也就是大學炸彈客泰德·卡辛斯基親弟弟的投書中找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