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16的文章

不做不死2016《破碎的洋娃娃》

圖片
   一般來說,歐美的犯罪小說不是我的閱讀首選。可能是年紀大了,對於這種殘虐病態的描寫不太能接受,外加歐美作者又愛下猛藥,有時都搞不懂到底是在看犯罪小說還是在看妄想SM小說來著。但最近有點無聊,想換換口味讀點重口的。看書籍介紹這本《破碎的洋娃娃》有連續殺人魔又有囚禁、虐待被害者的劇情,外加主角老爸也是連續殺人魔。完全是犯罪小說芭樂元素大集合,我想應該可以滿足我的期待。    小說內容並不艱澀,也沒有歐美作者常見的囉唆筆法,所以讀起來輕鬆愉快,一個下午的時間就能看完。但...必須要說:又看了一本無用的東西。全書雖然沒啥吐槽點,但人物、劇情各種薄弱,完全讓人零印象,也無法感受到恐懼。這類小說其實發展的路線都蠻制式的:開場描寫一下被害者的慘樣,主角出場順便帶一下背景,之後新被害者出現。此後就會出現兩個敘事角度,從被害者或是兇手的視角描寫凌虐細節,而主角方當然就是各種神技連發嘗試與時間賽跑救出被害者。《破碎的洋娃娃》也不例外,但其獨到之處應該是主角溫特的背景:他的父親是高智商的連續殺人魔。也因此本書以溫特父親的處刑為開場,算是挺引人注目的安排。但本書最吸引人的部分也就此結束了,後續劇情開始不斷走下坡。關於主角溫特,跟一般常見的酗酒頹廢警探不同。他智商極高,過去曾是FBI探員,但目前脫離組織獨立接案。而他辦案的手法呢,說好聽就是側寫,但實際上就是觀落陰。有時候只是看幾張照片就可以把兇手屁股上長幾根毛之類的資訊都說出來,實在是神到不可思議。這麼神通廣大的人物設定似乎只有在言情小說裡的總裁系列才有看過啊!在廣告文案上強打的另一個特點是:溫特的老爸是殺人魔。而這個特點呢,發展出溫特另一個特色:模擬現場。在實地調查的時候,溫特常會想像自己是犯人,從而推敲犯人可能的行動。但,這招在老前輩《紅龍》裡的威爾就已經用過啦!最近因為影集《漢尼拔》的影響,看溫特在模擬現場的樣子,我都會覺得好像在看《漢尼拔》的同人小說。但除此之外,溫特老爸是殺人魔這個設定沒啥活用到,也沒看到溫特的黑暗面。可以感受到作者很努力地想要塑造出一個和創新的主角,但以成果看來還是一個大雜燴加開外掛的拼湊物,沒什麼獨特的魅力。    而犯人這方面呢,老實說真是讓人不忍吐槽。這類犯罪小說要精彩,犯人這方面的描寫也要夠有深度,不管是病態也好、殘暴也好,就是要有夠獨特的個人特質。把犯人描寫得越立體

不做不死2016《釣愚:操縱與欺騙的經濟學》

圖片
     這本《釣愚》的介紹實在不用我再多說,網路上應該可以找到專業一百倍的文章。以一個消費者的角度來看,我只能說每個人真的都該看過本書,會對自己幫助很多。本書以深入淺出及生動地舉例向讀者們說明,在自由主義的市場下,商人為了增加自己的營利不停的佈下陷阱誘使消費者上鉤。各類行銷手法誘使消費者習慣以「快思」做下衝動性決定,而非以「慢想」做出最有利的決策。而這樣的陷阱不只在存在於消費市場上,而是存在整個社會環境中,不停的影響我們的生活。本書共以四大面向討論釣愚現象:個人財務狀況、總體經濟、健康問題和政府施政品質,這些金權對社會所造成影響的比想像中大得多。如同書中章節名所寫「沿路都是誘惑」。    以前一陣子引起批判的故事行銷為例,有人指出台灣人太過濫情,因此才會著了故事行銷的魔。這樣的意見並不完全正確,首先以心理學來說,以故事包裝的內容的確比較容易在人腦中留下記憶。所以不管你是哪國人,故事行銷都會對你起作用,只是影響層面多寡罷了。對於商人來說,這種行銷手法就是讓商品大發利市的最佳利器。而它也不是什麼萬惡不赦的邪魔歪道,其實也就是廣告手法的一種。商人為了賣出自家商品,當然會用盡各種手段。記得過去很多人也曾感嘆過,台灣產品其實作工精美,但就是缺乏行銷手法推銷出去。如果認同行銷是為產品加分的手段,如今就不該回頭批評故事行銷。說實在的,現在喊得出名號的各大品牌中,他們宣揚的品牌故事跟精神,不就也是一種故事行銷嗎?為何不見批評聲浪,說這些大品牌"說謊"呢?在市場上,消費者們第一個注意到的就是產品的包裝。也因此給了商人投機的心態。如果消費者本身不懂得思考,今天禁止了故事行銷,之後商人為了營利肯定會搞出其他手段。消費者該關注的還是商品本身的價值,而非外在華美的裝飾,如此才是根本之道。我個人比較想批判的是一些商人的手法太過癟腳,把故事吹得太過誇張,反而讓人啼笑皆非。(我絕對不是再說那個跟某名偵探有關的巧克力蛋糕品牌。     除了高明的行銷手法,信用卡也加速了消費者過度消費的腳步。最常見的錯誤就是每個人都高估了自己的可支配額度,因此除了現金消費外,又以信用卡結帳。這種寅吃卯糧的方式,很容易就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失去更多金錢。記得很久以前我看過一篇文章指出:當薪資增加時,很多人都以為自己可以存到更多錢。但其實不然,因為當收入增加,開銷也跟著變大,反而